喂,县长,……嗯,我马上过来。”
“喂,混凝土还没运到?我马上过来。”
“喂,调研组什么时候到项目部检查?把时间发给我。”
“喂,今天下午谈判财评工作?一定准时参加。”
……
电话铃声又响起了,薛庆不好意思地冲我摆摆手,赶紧拿起手机。
很难想象,一个常年在项目上摸爬滚打的人会是他这样,皮肤白皙,五官清秀,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。
传承的力量
早上六点半,天刚蒙蒙亮,薛庆换上运动服,开始晨练,奔跑于城市的大街小巷。在薄雾中,他不停回想这一年来,芦山重建的点点滴滴。
2014年8月,薛庆自告奋勇,随第一批参与灾后重建工程的同志们一起来到芦山。来之前,他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,知道这是一场“硬仗”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灾后重建工作远远超于预期的艰苦。
他深刻的记得,这一年多来心理变化的跌宕起伏。8月份,项目部刚刚进驻,摩拳擦掌,誓要叫芦山换新颜。9月份,一系列困难扑面而来,设计图纸不全、征地工作不到位,他四处奔波解决问题。10月份,以前的难题还没完全解决,阻工情绪一浪高过一浪,他每天奔波在各个工地协调、指挥。11月份,开工三个月,工程实际进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,面对当地居民因不理解而阻工,沮丧失落感不时涌上心头。
在一个个挫折面前,他常常回想起2012年集团在省委党校举办的第一期青年干部培训班,集团党委书记刘平在开班仪式讲到:“华西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,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华西人的传承。”从那时起,他想:“自己如果有机会成为华西精神的传承,那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。”
“继续,真的好难。可放弃,还怎么传承企业精神,怎么配得上华西二字。”他告诉自己。12月份,他与项目部的同志们因地制宜,调整思路,心境也豁然开朗起来。
97个电话
作为六建芦山灾后重建总指挥,他把自己定位为“服务人员”,要为同志们服好务、站好岗。要将事情前置,能处理的就处理了,不能给项目上忙着抢工期的兄弟添麻烦。每天,他的电话都响个不停,一个接着一个。其他人开玩笑说:薛总工作有“两多”,电话特别多、会议特别多,用时髦的话讲,他“根本停不下来”。
早上他要到各项目察看现场是不是正常施工,向项目人员了解有没有需要指挥部办公室解决的问题;下午要向县上各相关领导汇报目前存在的问题,商讨解决措施;晚上要修改各种需要回复和需要发出的函件。除此之外,突发事情也比比皆是。常常是找他的一个电话打来了,还来不及把相关事情安排下去,下一个电话又来了,接二连三的电话都来了。
一些同事时常抱怨他的行踪飘忽不定,半个小时前在汉姜古城,半个小时后就到了平安路项目,一会儿又陪同县领导在生态环线。薛庆常恨自己分身乏术:像孙悟空一样每个地方都放一个薛庆就巴适了。
这种情况下,手机就成了薛庆不可或缺的宝贝。一道道电磁波在芦山传播,翻过塔吊,越过河堤,为薛庆与各方各面搭建起沟通的桥梁。只是这桥梁网络过于密集,他的手机常常打到发烫,充电宝更是随身携带。一次一位同事看着薛庆根本停不下来的手机,不禁好奇的想看看他一天究竟要接打多少个电话,不过是下午3点,他的手机里已经有了97条通讯记录。
每个电话拨号、通话、挂断的总时长按3分钟计算,97个电话就需要花掉300分钟,也就是5个小时,几乎占到了正常工作制的三分之二,但这仅仅是极其普通的一天。
薛庆说,正是通过这些电话他才做到了心中自有一本帐,一本写满责任,又满含幸福的账。97个电话只是薛庆忙碌工作的一个缩影,薛庆也只是芦山六建人的一个代表,他们用一条条电磁波织成了一张密集的重建管理网络,服务于重建事业,践行着“再造秀美芦山”的庄严承诺。
陈左薇陈杰
根本停不下来
喂,县长,……嗯,我马上过来。”
“喂,混凝土还没运到?我马上过来。”
“喂,调研组什么时候到项目部检查?把时间发给我。”
“喂,今天下午谈判财评工作?一定准时参加。”
……
电话铃声又响起了,薛庆不好意思地冲我摆摆手,赶紧拿起手机。
很难想象,一个常年在项目上摸爬滚打的人会是他这样,皮肤白皙,五官清秀,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。
传承的力量
早上六点半,天刚蒙蒙亮,薛庆换上运动服,开始晨练,奔跑于城市的大街小巷。在薄雾中,他不停回想这一年来,芦山重建的点点滴滴。
2014年8月,薛庆自告奋勇,随第一批参与灾后重建工程的同志们一起来到芦山。来之前,他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,知道这是一场“硬仗”。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灾后重建工作远远超于预期的艰苦。
他深刻的记得,这一年多来心理变化的跌宕起伏。8月份,项目部刚刚进驻,摩拳擦掌,誓要叫芦山换新颜。9月份,一系列困难扑面而来,设计图纸不全、征地工作不到位,他四处奔波解决问题。10月份,以前的难题还没完全解决,阻工情绪一浪高过一浪,他每天奔波在各个工地协调、指挥。11月份,开工三个月,工程实际进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,面对当地居民因不理解而阻工,沮丧失落感不时涌上心头。
在一个个挫折面前,他常常回想起2012年集团在省委党校举办的第一期青年干部培训班,集团党委书记刘平在开班仪式讲到:“华西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,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华西人的传承。”从那时起,他想:“自己如果有机会成为华西精神的传承,那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。”
“继续,真的好难。可放弃,还怎么传承企业精神,怎么配得上华西二字。”他告诉自己。12月份,他与项目部的同志们因地制宜,调整思路,心境也豁然开朗起来。
97个电话
作为六建芦山灾后重建总指挥,他把自己定位为“服务人员”,要为同志们服好务、站好岗。要将事情前置,能处理的就处理了,不能给项目上忙着抢工期的兄弟添麻烦。每天,他的电话都响个不停,一个接着一个。其他人开玩笑说:薛总工作有“两多”,电话特别多、会议特别多,用时髦的话讲,他“根本停不下来”。
早上他要到各项目察看现场是不是正常施工,向项目人员了解有没有需要指挥部办公室解决的问题;下午要向县上各相关领导汇报目前存在的问题,商讨解决措施;晚上要修改各种需要回复和需要发出的函件。除此之外,突发事情也比比皆是。常常是找他的一个电话打来了,还来不及把相关事情安排下去,下一个电话又来了,接二连三的电话都来了。
一些同事时常抱怨他的行踪飘忽不定,半个小时前在汉姜古城,半个小时后就到了平安路项目,一会儿又陪同县领导在生态环线。薛庆常恨自己分身乏术:像孙悟空一样每个地方都放一个薛庆就巴适了。
这种情况下,手机就成了薛庆不可或缺的宝贝。一道道电磁波在芦山传播,翻过塔吊,越过河堤,为薛庆与各方各面搭建起沟通的桥梁。只是这桥梁网络过于密集,他的手机常常打到发烫,充电宝更是随身携带。一次一位同事看着薛庆根本停不下来的手机,不禁好奇的想看看他一天究竟要接打多少个电话,不过是下午3点,他的手机里已经有了97条通讯记录。
每个电话拨号、通话、挂断的总时长按3分钟计算,97个电话就需要花掉300分钟,也就是5个小时,几乎占到了正常工作制的三分之二,但这仅仅是极其普通的一天。
薛庆说,正是通过这些电话他才做到了心中自有一本帐,一本写满责任,又满含幸福的账。97个电话只是薛庆忙碌工作的一个缩影,薛庆也只是芦山六建人的一个代表,他们用一条条电磁波织成了一张密集的重建管理网络,服务于重建事业,践行着“再造秀美芦山”的庄严承诺。